周冬雨被群嘲“最丑谋女郎”,凭什么又拿影后?
点击关注“曾奇峰心理工作室”,免费看曾奇峰&武志红1小时对谈
不拖泥带水的人生,有多爽(点击)
在上周公布的第39届金像奖获奖名单中,周冬雨一骑绝尘拿下金像奖最佳女主角。
这是她继金马奖影后之后,再度封后,至此成为年轻的“双料影后”,当之无愧的大花旦。
可以吹一辈子的“三金”,28岁的周冬雨,已经拿了两个,也极有可能接力周迅、章子怡,成为拿到三金满贯的第三人。
这个成绩,足以让国内99%的女星艳羡。
回顾她的十年出道经历,也算跌宕起伏:
凭借“谋女郎”身份一炮而红,却迎来高开低走,很长时间都无法走出《山楂树之恋》中“静秋”的人设,还被群嘲“最丑谋女郎”。
她的286分高考成绩、她的造型和衣品、她的情商、她的演技,都曾是被质疑、被嘲讽、被抨击的焦点,一度成为全网黑,被要求“退出娱乐圈”。
2016年电影《七月与安生》中,她成功转型,拿下金马奖,却又陷入了“演自己”的争议。
面对“血雨腥风”,周冬雨倒是显得颇为淡定,只是被打磨得越发成熟起来。
衣品飙升,屡登时尚杂志,演技多元,屡被名导夸赞,就连待人处世,也开始广受好评。
直至《少年的你》中,饰演与自己性格迥异的陈念,炸裂的演技堵住了所有质疑,再拿一金。
很多人都用“成功”来定义这种状态,但在她身上,我感受到的是另一个词:极致。
一个是外部标准,一个是内部追求,而前者往往是后者的“附属品”。
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,都拥有相对平衡和舒展的自我功能,我拆解成了四个维度。
1.
驱动:自我释放量
有一句话:要像太阳一样,不必借助其他光芒,自己就能源源不断地发光发热。
包括两层意思,能量和内驱力。
能量值固然重要,但生命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,却取决于能量的释放程度:
是成为一颗能量虽小,但持续发光的小恒星,还是一个能量巨大,却无法释放的黑洞。
这就与内驱力有关了。
一个美国姑娘,被诊断为“双相情感障碍”,即“躁郁症”。
这是一种精神疾病,表现为抑郁和躁狂不规则发作,抑郁时心境低落,常常想自杀,而躁狂时,情绪亢奋,思绪连绵,整晚无眠。
在冰与火之间震荡的痛苦,足以摧垮一个人,对生命能量的内耗,也极为严重。
但是,她却在患病期间,坚持写作,出了两本畅销书,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。
她说:接受这个病之后,我开始学习如何与它相处。慢慢学会遵循它的节奏,抑郁时休养生息,亢奋时激情写作,我依然希望自己绽放。
主动且持续地去深度发掘和驾驭生命能量,就是内驱力。
内驱力体现着一个人的“完整自我意志”,当允许按照自我意志去做一件事时,内驱力通常是丰沛的,一旦自我意志遭到打压,内驱力就被破坏掉了。
比如,孩子说,我先玩一下,一会写作业。
这是自我意志。
但大部分父母会说:游戏重要还是学习重要?赶紧写作业!
这就置换了孩子的动力,变成了他们的意志。
久而久之,学习成了应付父母的事情,兴趣全无。
一个成长在“你应该……否则……”世界里的人,很难体会到“我想……所以我要……”的人生快感。
而周冬雨,恰巧兼备能量值和内驱力,小身板里藏着鬼马精灵的性格,在演戏这件事儿上自带马达,尽情释放和探索,最大程度发掘自己的能量。
《七月与安生》里的安生,就是她想要突破自我,竭力争取来的,结果大获成功,一举夺后。
她就是一轮新生的“小太阳”。
2.
抗压:自我重建力
很多人理解的“抗压”,是指韧性足够好,从不被压力击垮。
但,人的承压力是有限的,短时间内遭遇高压时,都可能面临崩溃:一个自我崩解,心理结构失序的过程。
有人可能从此一蹶不振,而有人却能迅速调整好状态,重新出发,甚至比之前更豁达、饱满。
这就是自我重建力:将破碎的自我重新组织起来的能力。
全网粉丝几千万,YouTube粉丝破千万的头部区网红李子柒,在成名之前,生活坎坷,家境艰难。
短视频坚持了一年,几乎无人问津,淘宝店的生意也很惨淡。
事业低迷,经济困窘,面对重病的奶奶,压力巨大的她,跑到父亲坟前大哭不止。
崩溃,重来,再崩溃,再重来。
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,一个视频被美拍推上了首页,自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让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逆袭的,正是她持续的自我重建力,包括两方面:自我抱持和自我修复。
通过自我抱持来接住破碎的自我,这是深刻的悲悯和接纳,容纳全部情绪之后,有力地托起自己;
若早年母亲能给予充分抱持,就能内化这种体验,成为自己的能力。
通过自我修复来重组碎片,这是内心秩序的重建,由于吸纳了新的经历,新秩序更加多元、稳定;
修复力源于练习,人生的挫折和苦难便是练习场。
正如李子柒,生活的苦,被她重建之后,变成了众星捧月的美;也如周冬雨,众人的疑和骂,被她重建之后,成就了一代影后。
这才是“抗压”:不仅是对抗,还有打碎之后的重建。
“杀不死我的,终将让我更强大”。
3.
试错:自我灵活性
敢于试错的人,都有着较为敞开的状态,随时视情况调整策略,称之为“迭代”。
我一个朋友就是如此。
做事雷厉风行,想到就去谋划去做,执行力超强。
她的名言是:永远没有成熟的想法,想法只能边做边成熟。
她负责主导的栏目,总是最快上线的,在市场的反馈中不断调整,有时是优化结构,有时是打磨细节。
因此,栏目成熟快,好评高,但她也不满足于此,经常在过程中吸取灵感,大搞创新。
她的栏目,几乎每年都承包了公司内外的大奖。
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维误区:一件事情,一定要想清楚了,才能动手。
这其实是一种对失控的防御,企图先通过大脑,设定一个结果,以及达到这个结果的完美路径。
有了确定感,才敢迈开步子。
但是,不仅从来没想清楚过,还幻想出一堆困难,越想越复杂,越想问题越多,越想越不可能。
每每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,还没开始,就已结束。
要尝试创新就更不可能了:熟悉的领域才最安全、最保险,犯错会激起他们的极大焦虑。
僵化的人格,无法耐受不确定,也无力驾驭对失控的恐惧,只能墨守成规、防御变化。
但自我灵活性高的人,能够拥抱和享受不确定,尽管试错会付出一些代价,但也是吸纳经验和养分的过程。
最关键的是,随时可以迈开步子,快速启动,与事情发生真实联结。
“完美”易被头脑束缚,“完成”却更接近目标,且有机会在迭代中打磨成完美。
周冬雨的演技锤炼,就得益于她的大胆尝试:清纯的静秋、不羁的安生、迷糊的顾胜男、俏皮的肖红、孤僻的陈念……
每一个角色都是一次挑战和颠覆,有成功也有失败,而她在其间,茁壮成长。
她说:我什么都想要试一试,我不害怕什么。
4.
享受:自我专注度
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.契克提出了“心流”的概念:
全身心沉迷于自己所喜欢的当下活动中,并且能连贯流畅地持续下去。
这是最高程度的自我专注。
类似佛教的“禅定”状态,深度的自我联结,去除了自我感、时间感、刻意性,能够大量获取信息,激发创造力。
今年三八妇女节,“格斗女王”张伟丽火了:在UFC284站女子草量级世界冠军卫冕战上,与对手血拼五个回合后,成功卫冕金腰带。
又刚又飒,重新定义了“女性魅力”。
张伟丽说:吃饭是为了训练,睡觉也是为了训练。
直至打拳变成了下意识的动作,和朋友走路,“最近干啥呢?”她问,然后踢一脚,“忙不忙啊?”再挥个左勾拳。
与格斗完全融为一体,浑然忘我。
“心流”让自我效能达到最高,内心宁静广阔,而且,能感受到极致的幸福和喜悦。
正如张伟丽那句:我喜欢,我得练。
在这种巅峰体验之中,与格斗互相滋养,彼此成就,每一个瞬间都是奖励。
周冬雨也是如此,《少年的你》中十几场哭戏,她完全代入角色,沉浸其中,琢磨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哭法,每一种都层次丰富、情绪饱满。
“不见自己,只剩角色”的境界,是每个演员的梦想。
“心流”来源于深度融合的能力:是否允许全然地将自己交付于其中。
可能会产生两点阻抗:
一是不敢“顺滑”:与力比多的固着有关,当某些情绪和感受长时间堵塞,会对顺畅的感觉产生抵触;
二是不敢“忘我”:心流状态中的“自我存在”是会被削弱甚至消失的,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惧,让很多人不敢专注。
换句话说,是因为需要保持不专注,才有了外界各种诱惑。
5.
解除自我“封印”
五四青年节,《后浪》刷屏,引起热议。
其实不论前浪、中浪、后浪,每个人都有自然奔涌的能力,遗憾的是,在成长过程中,这些动力被或多或少地破坏了,自我功能发展也受到了限制。
因此,愿意追求、并能达到和体验“极致”的人,寥寥无几,这种美妙的状态,也始终只发生在他人身上。
欧文.亚隆认为:移除成长的障碍,人自然会向上生长。
不论是通过自我学习、体验拓展还是咨询辅助,都是助力解除“封印”的方式。
边疗愈,边奔涌,边释放,只要你想,也可以去拼一个“极致人生”。
个人公众号:广目蔷薇(vlook7232)
中国首部团体心理小说《八仙》上线开更,UM心理&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新春重磅推荐~
扫码新仙开读
疗愈故事不私藏
RECOMMEND
推荐阅读